彩神vl_ - (中国)知乎百科
彩神vl2023-08-10

古代王朝更迭时,前朝货币都去哪儿了 ?(2)******

到了隋朝,得益于政治上再度实现南北统一 ,广泛 的全国市场也重新出现。汉末长久以来的政治动荡与分裂使得铸币五花八门 、轻重不一,也需要一种新的货币规范 。隋文帝开皇初年 ,采用相对来说比较合乎标准的五铢钱 ,大约每千枚重四斤二两 ,但整体市场上的钱币很杂乱 ,民间仍有私铸的现象 。开皇三年(583),要求各个贸易关口严格查钱,合乎标准的钱才能入关 ,而不符合标准的钱要没收改铸 ,一些旧钱如常平五铢(北齐)、五行大布(北周) 、永通万国(北周)等钱 ,两年内禁止流通 。于是 ,开皇五年(585)以后 ,逐渐形成了以隋五铢为主 的货币。

五铢钱的大小 、轻重适中 ,采用与文字一样高低的外郭,从而保护钱文,使之不容易磨损。至此以后 ,古代钱币的基本重量固定下来 ,即便是在唐废五铢钱以后 ,新钱的大小轻重仍然以五铢钱为标准 ,被称为 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 的钱币”,今天新疆一带乃至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也有五铢钱出土。

唐宋货币 ,其生命超越创造它 的王朝

货币在唐代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体现在货币 的名称上。唐以前 的货币 ,以五铢钱为典型 ,差不多都 是以重量为名称,从这个意义上看 ,钱币依然 是一定重量的“铜块” ,而唐朝开始,钱币改称“宝”,如通宝、元宝,并冠以当时的年号。在钱币学家看来 ,这说明货币更加具有社会意义 ,钱币成为支配人类社会 的“宝物”。

如前文所述 ,钱上铸年号 ,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唐代最开始铸造的钱币也并不是年号钱 。唐高祖统治初期 ,仍用隋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币 。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 ,行开元通宝钱 ,“径八分 ,重二铢四累,积十文重一两 ,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旧唐书·食货志》)从此 ,铜钱不再以重量来铸名 ,而 是改称“通宝”流通。通宝即“通行宝货”,唐人有“钱者通宝 ,有国之权”的说法。同时 ,开元通宝将五铢钱时代 的二十四铢进一两改为十钱进一两, 是度量单位上的大变革。

值得一提 的是 ,武德年间铸造 的这批钱币究竟叫“开元通宝”还 是“开通元宝”,争议持续了上千年 。《旧唐书·食货志》里说 :“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 ,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 ,开通元宝) ,其义亦通 ,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史书讨巧地认为,两种读法都 是有道理 的 ,便将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抛给了后来者 。当今主流观点认为 ,虽然唐宋期间 的不少文献都有“开通元宝”的说法,然而 ,两晋南北朝以降 ,钱文 的读法为直读,唐初 的货币也应尊重这一传统 ,也就是读作“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 ,一般也被称为开元钱。这里的“开元”比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早了一百年 ,因此并不是年号钱。它的含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 ,似乎就 是想要开创一个新纪元,将从前旧 的、不够完美的痕迹抛弃 ,寄寓着美好的政治想象。也由此,后世还有仿铸“开元通宝” 的现象。

清代民间铸造的“开元通宝”。来源/王钊《开元通宝的产生及意义》

唐乾封元年(666)所铸造的“乾封泉宝”才是正式的年号钱 ,然而没有行用一年就作废了 。此后,唐代还铸造过许多年号钱,如乾元重宝、大历元宝等。毫无疑问 ,唐钱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开元钱,它是唐代三百年间最主要的钱币 ,唐以后还流通了上千年 ,且其轻重、大小成为后来制钱 的楷模。宋时有诗人叹道 :“半轮残月掩尘埃 ,依稀犹有开元字 。”甚至到了清朝,较为偏僻 的两广地区市场上仍然流行着开元钱 。

开元钱对周边国家也有深刻的影响 ,东至今朝鲜、日本,西至今阿富汗境内 ,都有开元通宝的仿铸和使用。以开元钱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货币文化体系,维系着整个东亚、东南亚 的货币制度稳定与区域经济发展 。

史家常以汉唐并举,其发行 的铸币同样也 是如此。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起 ,在汉朝三百多年没有什么变动 ;而唐代武德四年(621)起用开元通宝钱 ,两三百年间也没有什么变动。吕祖谦说 :“自汉至隋 ,惟五铢之法不可易;自唐至五代,惟开通之法不可易。”(这里使用了“开通元宝” 的读法)足见五铢钱 、开元钱深刻 的影响 。

到了宋代,货币文化达到一个新 的高度 。宋代铸币书法布局优美,每个皇帝统治时期几乎都有新 的铸币,甚至每隔几年就会出一种新钱。

从货币经济价值上看 ,这种多变 的铸币看似并不利于交易 的稳定,实则不然。不同种类 的宋钱 ,变的是上面的年号,而钱 的大小轻重几乎不怎么变化,年号可以看做钱币 的年份版次 ,不同版本 的钱币并不阻碍其流通 。

宋代 的货币文化深刻影响着周边地区,越南在北宋时期开始铸造与中国钱相似的货币 ,朝鲜的铸币也自北宋始。在高丽 、日本、交趾三国 ,宋钱都是主要流通货币。从唐朝至明末,流入日本的中国铜钱在日本作为主币使用 。彭信威先生将镰仓幕府时期的日本称为“宋钱区”。

唐宋钱币在明清依然得到一定流通 。明代铸币规模较小 ,明代流通 的铜钱中,明钱只占一小部分 ,大部分 是唐宋钱 ,就连私铸 ,往往也是铸唐宋钱。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 ,在福建漳浦县,嘉靖三年四年用元丰钱 ,七年八年用元祐钱 ,九年十年用天圣钱,万历三年又用熙宁钱。《日知录》中也提到“予幼时见市钱多南宋年号,后至北方 ,见多汴宋年号…………间有一二唐钱 。”这些宋钱 ,质精且多 ,被称为“好钱”,甚至有不少 是从地下掘出来 的,导致本朝发行的新钱“废不用” 。(《五杂俎》)看上去 ,明人对各式各样 的宋钱都充满了偏爱 ,什么都用,就是不太爱用自己本朝发行 的钱币,这也是颇为奇特的现象 。

货币与政权 的命运

新朝历战乱而建立 ,往往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市场上铸币芜杂 ,轻重不一 ,导致交易中诈伪横行 。因此 ,便有了规范货币使用的要求 。前朝 的货币命运如何 ,一定程度上也要取决于新铸币的质量好坏 ,能否真正替代旧钱 。历代也有过以官方发行 的新铸币兑换民间缺斤少两的“恶钱”、兑换民间流通 的古钱币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旧钱币实现平滑地过渡,而旧钱依然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

铜铸币之外 ,中国历史上一度通行过纸币 。元代极力推行纸币“宝钞”,限制金属货币 的流通,但 是在维持纸币币值稳定的方面 , 是非常失败的 。元末通货膨胀 、物价高涨,人民生活困难,而元朝政府也无力处理趋于崩溃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滥发钞票 ,只 是雪上加霜 。列宁的名言“毁灭一个社会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毁灭其货币”足证这段历史 ,在无法遏制的纸钞持续走低与国内日趋紧张的局势之中 ,元朝走向灭亡 。元代 的宝钞,也随着政权 的灭亡而消泯了。

元至元通行宝钞 。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明朝初年,也仿照元朝的做法,用钞不用钱,后来才加以变通。直至纸币价格不受控制,才最终以银钱支付。明正统以后 ,宝钞并不通行 ,“钞”用以表示货币却已经深入人心 ,明末仍以“钞”表示货币,如“银钞”或“钞银” ,实际上指的是银、钱,而不再专指纸币 。

清军刚入关时 ,允许明钱流通 :“初户部以新铸钱足用,前代惟崇祯钱仍暂行 。”(《清史稿·食货志》)我们今天看到 的崇祯通宝,其背面印有满文的“宝泉”,或有汉文的“清忠”,两个对立政权的象征全然出现在同一枚货币之上 ,或许与此有关。

随着清人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稳定统治,前朝的货币便随着朝廷 的禁令成为历史。《清史稿·食货志》中说:“馀准废铜输官,偿以直 ,并禁私铸及小钱 、伪钱 ,更申旧钱禁。嗣以输官久不尽,通令天下,限三月期毕输,逾限行使,罪之。”就 是在说,清朝在稳定之后 ,要求回收铜钱到官府,并且严禁私铸 、严禁旧钱。

然而 ,长久以来市面上通行 的古钱很多 ,一朝禁止势必导致经济动荡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学士徐乾学上疏,认为只要便于百姓生活,古钱、今钱可以共同使用,而且这是自古便有的事情 ,“自汉五铢以来 ,未尝废古而专用今” 。而且,在钱法混乱、经济动荡的时候 ,能够“资古钱以澄汰” ,所以古钱得以易代流通。康熙帝认同他 的说法,“尽宽旧钱废钱之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 ,两广总督李侍尧请禁旧钱伪钱,清廷则重点查收吴三桂留下 的“利用”“洪化”“昭武”等伪钱,仍允许旧钱的流通 。(《清史稿·食货志》)

清廷虽然严申钱币之禁 ,但其重点打击对象 ,其实 是民间私铸和一些抗清势力铸造 的伪钱。当然,这并不是说清廷支持古钱的流通 ,清代有组织地回收旧钱并折价兑换为本朝铸币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密切,货币种类日益繁多 ,铸币方面既包括传统的白银 、铜钱等 ,也有外国流入 的洋钱 。晚清引入了新 的铸币技术,铸造新 的“铜元”,但只通行于部分省份。

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光绪元宝铜币 。来源/中国钱币博物馆

彩神vl

东西问丨刘敬辉: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 的中国印象 ?******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题:美国教科书如何塑造美国孩子 的中国印象 ?

  ——专访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敬辉

  作者 任雨萌

  2022年,全美已有伊利诺伊州 、新泽西州、加州等7个州要求K-12(幼儿园最后一年至12年级)教学中必须涵盖亚裔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此之前 ,美国中小学历史和社会学课程指导大纲标准中 ,已列出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点 ,但其准确性和全面程度不尽人意 ,导致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教科书作为孩童了解世界 的窗口 ,将奠定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影响其一生 。美国教育学博士 、加州州立大学华裔终身教授刘敬辉(Jack Liu)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解读美国孩童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启蒙 的主要渠道,探究美国教科书背后的中国观 。

  中新社记者:一般来说,美国K-12学段 的孩子对中国的了解有多少?在他们 的印象中 ,有哪些词汇可以代表中国 ?

  刘敬辉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美国并非主流 ,美国孩子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多,了解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以加州为例 ,当地孩童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身边不乏华人或华裔同学的身影 ,因此见怪不怪。然而,他们 的认知中 ,这些同学仅是肤色 、样貌与自身不同 ,其他并无太大差别。

中华文化大乐园纽约夏令营在布鲁克林鸣远中文学校开营。廖攀 摄

  实际上 ,美国人 是从少数族裔 的角度出发看待华人 的——美国有三大少数族裔群体,非裔(Africa Americans) ,墨西哥裔(Chicano或 Chicana)或拉丁裔(Latino Americans),亚裔(Asian Americans) 。这里的亚裔与我们印象中 的亚洲人概念不同 。在我们看来 ,亚裔主要由东亚群体组成,但美国把所有的亚洲人 ,包括菲律宾人 、印度人也涵盖在这一大概念中 。

  至于哪些词汇与中国有关 ,“熊猫”毋庸置疑 是其中一个。至于孔子等历史名人,由于仅出现在课堂中 ,并非孩子们 的兴趣爱好 ,因此不会过多关注。

  中新社记者:美国学校提供 的汉语教学或中国的历史教育能否被视为了解认识中国 的主要渠道 ?他们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

  刘敬辉:对于美国青少年来说 ,除非其父母曾去中国旅游 ,或他们有非常要好 的中国朋友 ,教科书应是他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 的主要渠道。然而 ,学生在教科书里学到 的仅是一部分中国文化,对当下中国的发展了解甚少。

  美国学生在小学最后一年(六年级)开始接触中国早期古代文明。在美国教科书中,中华文明被列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除我们所知的四大古文明(古中国、古印度 、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美国增列出玛雅文明、罗马文明 、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 。因此 ,美国学校并未将中国历史单拎出来细致讲解,孩子们也 是将华夏文明作为古文明之一来学习记忆 的 。

2014年10月17日 ,经过美国宝尔博物馆董事长施刘秀枝女士历时11年 的不懈努力 ,120余件珍贵 的三星堆文物和金沙文物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州 ,拉开“中国失落 的古文明 :神秘 的三星堆”展览帷幕。毛建军 摄

  中新社记者:美国课堂在介绍中华文明起源时 ,有哪些特点 ?其中对东西方历史 的对照研究比重大吗 ?

  刘敬辉 :美国教科书以时间为线索 、按主题将同时期的几大文明对比讲解 。

  例如美国教科书基于“轴心时代”学说,将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 的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作比较。“轴心时代”学说认为 ,公元前500年左右 ,全世界最发达 的几种文明同时存在。

  美国教科书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了整个欧洲 、甚至西方文明 ,奠定了各类学科发展 的基础;在遥远的东方 ,孔子则 是同时期成就卓著 的思想家 、哲学家,他开创儒家学派 ,创办私学。

  书中还特别提到 ,与苏格拉底并称“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创建了Academy(学院),作为人们交流所学的场所 ,西方自此形成了辩论 的艺术。而同时期中国 的“稷下学宫”能与之媲美 。稷下学宫现位于山东淄博,是齐宣王为各学派学者设置的辩论场所 ,许多已有声名、著书立说的学者在那里碰撞出了思想 的火花 。

航拍稷下学宫遗址 。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 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 、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 的高等学府,促成了天下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的形成 。梁犇 摄

  这些内容鲜少出现于中国的历史课本中,反而出现在外国 的教科书中,这 是因为按照西方 的标准,辩论是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

  再如美国教材中讲到罗马时会介绍中国汉朝 ,将罗马鼎盛时期称作“黄金时代”,认为中国 的“黄金时代”是汉朝 ,因为汉建立了一套不同于秦的统治思想 ,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也因为佛教于汉明帝时期最早传入 。教材中则侧重讲丝绸之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知识。

  中新社记者:在你看来,美国课本上的知识能否让青少年对中国 的了解足够准确 、全面 ?若不能,不足之处有哪些?

  刘敬辉 :实际是不全面 的 ,由于美国教材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以对比 的模式教授 ,因此各个文明都 是以断点 的形式呈现。就中国历史来说 ,美国仅介绍了几个朝代,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许多困惑 。

  与此同时,美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及历史教学模式往往过多以美国 的政治和国家利益为中心,从西方历史文化角度出发解读中国 。

美国教科书中有关孔子讲学 的内容。受访者供图

  如美国小学课本在突出孔子 的为官经历时 ,将其鲁国“司寇”的官职直接译成“司法部长” 。在介绍儒家思想时,美国中小学课本也仅集中于孔子个人的思想成就,将儒家思想看作孔子主义(Confucianism) ,只取前期 的儒家思想,也就 是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做片段化 的截取讲解。

  到了大学阶段 ,美国教材则将儒家思想作为宗教来讲,就 是儒教 ,英文同样写作Confucianism。这种解读实际 是将西方宗教的框架体系套用于中国所得 的结论 。

  在西方,包括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都认为 ,宗教改变了欧洲 ,宗教带来了资本主义 ,因此他们也沿用宗教这一概念来讲述中国历史,这 是不准确 的。

  中新社记者 :如果说中国古代史离美国青少年距离较远 ,那他们 是否了解在美华人的情况?除课本外 ,有无其他知识普及 的途径 ?效果如何 ?

  刘敬辉 :目前美国中小学课本中关于华人移民史 的内容基本缺失,部分大学会开设有关亚裔 的课程 ,其中包含华人移民史 。另外 ,由于教科书由各州制定 ,因此情况存在地域差异——在华裔人口较多的美国西部 ,会有更多高校设置相关课程 。

美国世界史教科书封面 。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一些与华人移民相关 的历史文化早已浸润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如果书中不讲,美国人不会意识到 。

  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个英文短语实际 是华人创造的。19世纪中期 ,一些在美修建铁路 的华工略懂英语 ,他们将中英糅杂在一起 ,创造出了“Long time no see” 的说法 。虽然语法有错误 ,但这一短语自此进入英文语言体系 ,并成为主流。还有“tea”源自广东话里的“茶” ;“silk”就 是中文 的“丝”,读音很相近。

  除课本外 ,华裔名人也是美国青少年了解中国 的窗口。且随着近年来亚裔平权运动在美兴起 ,更多美国人对华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前不久第三代华裔移民黄柳霜登上美国货币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发生的。黄柳霜 是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星的华裔演员 ,实际上她也 是首位批评好莱坞种族歧视、同工不同酬 的女性 。

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George Rinhart 摄

  中新社记者:目前,全美7个州的K-12教材中有关中国或华人 的内容大致有多少?如何让美国新生代更加全面 、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

  刘敬辉: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显示相关内容占比,但该比例 是逐渐增多 的 。其中一个表现是 ,教科书中开始出现描绘华人的插画,以前这些插画主角都是白人。而这一现象不局限于历史课本,数学书中也能看到华人父母搂着孩子学数学 的插画。

  让美国新生代更加全面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 的最佳途径 是赴华留学。我曾于2008年带领美国学生去山东青岛游学 ,让他们跳脱出教科书里有关古代中国历史 的只言片语 ,亲自感受中国 的历史文化和当下发展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 ,皮影戏艺人指导留学生练习皮影戏。谢尚国 摄

  实际上 ,这一教学方法 的效用已在东南亚得到充分印证。菲律宾华人企业家陈永栽在培养子女接触中华文化时分三步走 ,第一 是学华文 ,第二是到中国各个省份参观探访,第三是将他们送进北大接受教育 。在这一点上,美国基础教育可以借鉴。

  中新社记者 :自小形成的对华印象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造成哪些影响 ?这些初始观感在塑造下一代涉华认知时发挥怎样 的作用 ?

  刘敬辉:美国青少年自大学一二年级接触通识教育 ,再加上阅读各种新闻媒体 的报道 ,或赴华游学后,才会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华印象 。但他们 的中国观却是在接受基础教育 的过程中启蒙 的 。

  中国观通常存在学生或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 ,当外界产生事件(events)时 ,会激发对“事实” 的认知并形成观点。这种认知和观点来源于他们曾经接触的有关中国 的知识和长久 的主流社会文化氛围 的感知。

德国小伙托比(Tobi)“#IAmChina”(我是中国) 的标签 ,在不同的国际社交媒体上传递对中国抗击疫情 的声援 。视频截图

  我主导的一个中外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厘清美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中国关键词 ,有利于了解美国青少年所学习的中国历史 、文化和相关中国观 的形成过程,从而掌握美国高校学生的已经逐渐形成 的中国知识框架。

  希望未来编写一本工具书 ,以兴趣为起始点 ,解密中国观背后的关键词,令美国青少年读者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 ,塑造比较全面准确的中国观。简单来说,就 是用关键词引出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完)

  受访者简介:

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敬辉

   刘敬辉(Jack Liu),美国教育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华裔终身教授,研究领域为汉学 、中国文明、德鲁克跨文化管理哲学 。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vl地图